4月18-19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一行13人走进广西东兴市,开展“八桂寻香 香润人心”系列大思政课第二期实践研学。师生通过“实践寻香”“香链边贸”“香连初心”主题实践,在东兴边城解码乡村振兴、边境贸易与红色基因的共生逻辑。以“香”为媒,贯通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推动思政教育从“书本说理”转向“场景浸润”。
实践寻香。在边城的乡村,同学们实地参观调研河洲村鳄鱼养殖基地,江那村施马咖啡种植基地,以及牛轭岭村中草药种植基地,了解当地“药香”特色产业,同学们在鲜活案例中触摸到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驱动、边贸经济赋能、生态价值转化”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走进东兴镇国门党校,通过乡村振兴学院的“党建+产业”融合课堂,与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交流,学习了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带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和做法。在楠木山村,同学们了解到该村充分利用互市贸易政策,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边民”机制,整合边贸政策与坚果等农业资源,建起边民合作社,破解了边民“散弱小”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市场化动能。边民合作社的成果例子深化了同学们对边疆特色乡村振兴路径的理解。

学生在江那村施马咖啡种植基地调研(正值咖啡树开花季)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到河洲村村委会调研
“香”链边贸。在北投互市贸易区,东兴市口岸局负责人为同学们详解“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政策:边民凭每日8000元免税额度,将东盟产品转运至加工厂,实现“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升级。同学们现场观摩进口货物的通关运输流程,惊叹于“智慧边贸”系统对传统交易的革新。走进东兴市电商小镇,同学们来到东兴市创业孵化基地,了解边民主播培训优惠扶持政策,目睹“直播间变口岸”的奇景,主播正在直播推介东南亚特色产品,如竹编、红木等家居工艺品,直观感受到数字经济重塑边疆贸易的澎湃动能。

学生观看直播间现场
“香”连初心。师生们来到东兴镇公园社区里的钟竹筠纪念馆,同学们了解钟竹筠烈士的英勇事迹,烈士在狱中写就的“信仰如星,可照暗夜”手稿,让00后学子深切体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馆内情景剧再现防城县第一支部旧址,斑驳的煤油灯与1927年党支部会议场景复原模型,将党史从教科书搬入现实,学生杨阿防感慨:“烈士用26年生命诠释‘初心’的重量,提醒我们要忠诚于党和国家,永葆赤子之心”。在东兴侨批馆,馆长林惠江动情地为同学们讲解“侨批文化”,馆内的封封侨批(银信)揭开动人篇章。华侨抗战时期通过“批局”秘密汇款支援祖国,泛黄信纸上“虽居异邦,心系华夏”的笔迹,让同学们领悟到“华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每封批信都是一颗爱家爱国心。

师生聆听林惠江馆长(前排右二)的生动讲解
在矗立百年的大清一号界碑前,梁璞璞老师开展现场教学。界碑“光绪十六年”刻痕与新时代青年形成时空对话,从历史屈辱到开放自强,界碑见证中华民族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征程。师生将思政课研讨搬到界碑旁,强调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梁璞璞老师开展现场教学
以“香”为链,以行践知。此次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中越边境,在“香”链中解码边疆发展密码。青年学子触摸到“实践寻香”背后的乡村振兴动能,在“香链边贸”感触边贸经济的蓬勃动能,更在红色热土上的“香连初心”叩击着青春信仰。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让青年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带着泥土芬芳的思政答卷”。
(摄影:罗津源 一审一校:张燕 二审二校:梁芷铭 三审三校: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