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以笔者所在二级学院为例,自2021年以来,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仍然采用线上以微信公众号,线下以思政班会、宣传栏为主的手段,缺乏吸引力以及师生互动性,极大地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学生会新闻网络部干事学生张三为例,其初期对思政教育存在“任务应付”式的想法,认为思政内容是辅导员的事。要想推动学生从“工具执行者”蜕变为“价值传播者”,就必须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网络思政骨干力量助力学生成长。
二、案例分析
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辅导员作为教育主导者,往往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习惯性地运用单向灌输式教学。他们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储备,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思政理论知识,然而这一过程却明显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需求。
以张三为例,作为学生会新闻网络部干事,他本应是学院活动及思政学习中较为积极的一员,却仍然处于被动执行的层面。在以往安排宣传任务或组织思政学习活动时,辅导员只是简单地给张三下达指令,如要求其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宣传文案等,却很少去询问张三对于宣传主题、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深度等方面的想法和建议。张三只能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里,他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体性也难以彰显。
这种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们在课堂上常常沦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面对辅导员滔滔不绝的讲解,只能机械地记笔记,缺乏主动性思考的契机。久而久之,他们对思政教育的热情消磨殆尽,难以真正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课堂上,辅导员只是单纯地列举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解释说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没有机会去探讨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实际意义以及自己如何践行。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参与提问、讨论的积极性极低,思政教育本应该具有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被严重削弱。
三、案例处理
张三的成长经历正契合了学院网络思政新媒体运营的转型时期,学院精心打造的师生网络思政团队——新闻网络部,成为推动学生思想蜕变与成长的关键力量。
(一)组织架构搭建
学院依托“新网部牵头+班级微信群联动”的双轨机制,构建起师生团队的协作网络。辅导员通过观察张三在公众号排版作品中展现出的审美潜力,及时发现其特长和兴趣点,进而安排他进行新闻拍摄、视频剪辑。这一过程中,网络平台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优势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作品展示、互动行为等,辅导员能够突破传统教育中对学生认知的局限,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准打造一支学生骨干团队。凭借专业的宣传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由新网部牵头策划和推进各项网络思政活动,为团队指明方向与目标。同时,班级微信群作为深入学生群体的触角,广泛吸纳成员,鼓励大家参与内容创作,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意与活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
新网部团队秉持以老带新的培训理念,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成员优势,由老成员指导新成员进行内容策划、文案撰写、视频拍摄与剪辑等工作,帮助其快速掌握专业技能与工作流程。例如,张三参与了内容征集和创作过程,还以老带新的方式指导新学生小编,提升了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鼓励新成员大胆创新,结合当下网络热点与学生兴趣点,为团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在这一模式下张三迅速成长,从最初对新媒体运营的懵懂探索,到如今能够独立承担宣传活动,实现个人能力的进阶跃升。
(三)内容创作与思政融合
基于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新网部团队精心策划内容,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在迎新季,针对新生面临的校园适应问题,推出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活动。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QQ群等多平台持续推送《两校区出行无忧指南》,不仅提供详尽准确的交通信息,助力学生独立解决出行难题,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融入“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等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以《新网部的一天》Vlog真实展现校园生活场景,引发新生情感共鸣,传递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其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通过参与平台活动,张三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还与其他学生、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和交流,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技术支撑与传播优化
从技术层面,团队打造“两微一端”协同传播机制,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实现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与精准触达。微信公众号以其强大的文章编辑和发布功能,深度呈现校园活动、人物事迹、思政教育等内容;视频号则凭借视频的直观性和感染力,生动展示校园生活、传递核心价值观;QQ群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为成员间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提供便捷渠道,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发布通知、答疑解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网络。
此外,团队建立标准化内容生产体系,统一设计公众号头图、视频片尾等视觉元素,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与辨识度。借助技术手段的优化升级,团队所创作的网络思政内容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与认同感。
(五)文化品牌持续影响
团队借助新媒体平台培育“红色微剧场”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线上协作工具,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云端协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剧本创作、表演,深化他们红色对故事、时代精神的理解与内化,提升参与感和创造力。通过公众号深度报道挖掘精神内涵,以视频号实时直播增强临场感,以及社群网络裂变扩大影响,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主流价值观。
在直播环节,创新设置有奖问答、弹幕互动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认知深度。以《桂子飘香》剧目为例,剧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问题,引发学生热烈讨论与积极抢答,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来。同时,平台的互动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辅导员则抓住这一节点,引导他们在互动中强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凝聚思想共识,使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切实发挥网络思政育人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功能。
四、案例成效
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有效的培养机制、精准的内容创作、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精准打造师生网络思政团队,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推动许多个“张三”这样的学生从“工具执行者”蜕变为“价值传播者”。
2024年以来,学院微信公众号年度发布推文445篇,累计阅读量12万人次、分享3793人次,视频号发布视频89个,累计阅读量20万人次、分享3254人次。产业学院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推送,并获得地方卫视专栏深度报道。这说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参与“红色微剧场”活动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明显增强,充分展示了网络思政育人在精准识别与个性化引导、协同平台与多元参与、内容生产创新与能力提升、文化品牌塑造与价值引领以及传播模式创新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和育人成效。
五、经验总结
在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准思政育人的方向,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院的师生网络思政团队凭借科学的组织架构、有效的培养机制、精准的内容创作、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全方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团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和优势,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传播主流价值观。这不仅助力了张三等学生从思想到行动的蜕变成长,实现了从“工具执行者”到“价值传播者”的转变,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审一校:陈敬萍 二审二校:邓海涛 三审三校: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