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开幕现场
婀娜多姿的身影搭配上独具民族特色的壮乡纳福彩装,“纳福覃签非遗秀”拉开了今年武鸣三月三文化旅游节的欢庆大幕。
4月11日,正值广西“三月三”,郑忠阳、岑人宁、朱子豪三位老师带着十余名学生走进武鸣覃签屯纳福彩绣传承基地开展“三月三”主题研学活动,感受壮乡“三月三”的节日氛围。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郑忠阳老师从黄帝的诞辰为同学们介绍“三月三”节日的起源。相传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巳姓,名为轩辕,按照中原地区民间流传的说法,农历三月三最初就是为了纪念“人文初祖”黄帝的诞辰而设立的“上巳节”。据史书记载壮族“三月三”最初也是源于北方对黄帝的祭祀,后来壮族人民把很多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了“三月三”节日中,这日也就成为了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祖先表达敬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家族的幸福安康。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郑忠阳提到“三月三”的文化符号就是“那”文化,即农耕文化的习俗传承,详细地为同学介绍了壮族“三月三”:制作五色糯米饭、对歌、打扁担、打铜鼓、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等传统习俗的起源和开展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三月三的文化内涵。

壮乡民族服饰开场秀

壮乡民族服饰开场秀

稻田抓鸡

民族传统婚俗展演
在活动现场,同学们用心观看了壮族传统婚俗展演、儿童民族服装秀、童声演唱、壮乡歌舞山歌对唱等节目。在操场上,同学们与游客一同体验竹竿舞、滚铁环,抛绣球、打陀螺等民族体育活动。在基地里,体验壮族彩绣的非遗工艺等传统技艺,近距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也了解到了非遗知识和历史,学习非遗技艺,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发展。
其中“五色糯米饭”等独具特色的壮乡美食吸引了学院师生的兴趣,在基地工作人员指导下同学们纷纷上手体验制作,在染色、浸泡、蒸糯米等劳动中感受壮乡饮食文化的传承。


壮家小院非遗美食体验

活动合影
今年,广西“三月三”以“潮起三月三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以“新民歌+非遗”为聚焦点,彰显“中国非遗看广西”的魅力,成为提振广西文旅的鲜活名片。本次研学活动让文旅学子亲身体会了“三月三”的文化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寓意,认识“三月三”的文化价值,进而自发、自觉地传承非遗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字:何丽飞
图片:岑人宁、张桂婷
一审:苏毅
二审:陈思容
三审:黄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