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至15日,广西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组织16人代表团赴青海省开展为期5天的深度调研。通过院校交流、企业考察、行业座谈等多元形式,重点学习青海在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及产教融合领域的先进经验,汲取“全国高原生态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智慧,为广西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助力两地实现文旅资源互补、产业协同升级与跨区域合作深化。
首日初探:夜经济调研开启学习之旅
8月11日傍晚,代表团抵达西宁后即刻前往当地代表性旅游街区和青海省大剧院,实地调研西宁市夜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走访特色商铺、观察业态布局、与经营者交流、观看《在那遥远的地方》剧目等方式,详细了解西宁在夜间文旅产品开发、消费场景营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广西夜间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样本。

现场观摩青海夜经济剧目
院校交流:借鉴高原产教融合成功范式
8月12日上午,代表团走进西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考察了该校文旅学院的专业建设成果,包括实训基地布局、课程体系设置及校企合作项目运行情况。

共同体参观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座谈会上,西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全面介绍学院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文旅学院蔡院长重点解读“全国高原生态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密码,从成立背景、“同程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等发展成效,系统分享了共同体建设的宝贵经验。 广西代表团对其创新育人模式高度认可,双方围绕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开发、科研成果产业化、“双高计划”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两地院校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共同体建设发展座谈会

与会成员合影留念
行业座谈:共探“生态+旅游+康养”融合路径
当日15时30分,“美美与共 宁宁相连”跨区域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交流会在青海省旅行社协会举行。青海省旅行社协会翟娟英会长详细介绍协会发展成果,重点分享“生态+旅游+康养”特色发展模式,详解协会在行业规范标准制定、专利技术研发、包机业务拓展、质量保证金试点等方面的突破性实践。青海省导游协会、西宁市旅游协会、青海民族大学及当地文旅企业代表也相继发言,分别从导游队伍建设、文旅资源整合、学术研究支撑、市场运营创新等维度,分享高原康养理念落地、文旅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广西代表团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就市场拓展策略、跨区域合作模式等话题与青海方深入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两地文旅与大健康产业特色鲜明、互补性强,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广西·青海“美美与共 宁宁相连”跨区域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交流会现场
实地考察:解码高原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密码
8月13日至14日,代表团深入4家青海文旅龙头企业实地考察,探寻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在青海湖景区,依托独特生态资源打造的游船、帆船等水上项目,展现了内河旅游产品的创新潜力;茶卡盐湖景区以“6大网红打卡景点+盐系列全产业链产品”模式实现多维创收,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文创产品收入达231.3万元,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民宿餐饮业态,村年均收入约160万元;天空壹号公司以差异化经营突围,其首创的“盐疗养生+光影艺术”夜游项目,将康养体验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文旅创新典范;刚察县仙湖旅游公司开发的“圣泉湾藏药浴”项目,则生动诠释了传统医药与现代康养旅游的完美结合。


代表团在天空壹号公司考察盐疗康养项目
战略研讨:共绘跨区域合作新蓝图
8月15日,代表团与西宁文旅投公司举行战略研讨会。双方围绕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及发展需求展开深入对接,在“宁宁体育+演唱会合作”“酒店投资运营管理”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联合开发“跨省演唱会互动”“区域民族体育赛事”等特色项目,推动两地文旅资源共享、市场渠道互推。

代表团与西宁文旅投公司举行战略研讨会
成果丰硕:为广西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青海之行收获颇丰,代表团系统学习了高原旅游开发、非遗活化利用、智慧景区管理、逆向康养模式等先进经验。共同体秘书长,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郑忠阳表示:“青海‘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发展理念极具借鉴意义,而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金刚提出的“逆向康养”概念,与广西的‘两山转化:打造世界级大健康产业高地’有资源互补和差异化康养的互换条件,下一步将加速推进共同体与西北和东北的联系,巩固前期成果,推动新成果转化落地,助力跨区域产教融合发展新样板。”
(一审一校:黄庆林,二审二校:黄志康,三审三校:黄恒拾,图片:韦英花,发布:黄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