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商报
为国家试制度,为改革闯新路,为广西谋发展,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2019年8月30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涵盖南宁、钦州港、崇左三个片区。五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形成了面向东盟、向海图强、沿边开放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试验田”渐成“高产田”。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李硕介绍,自设立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已全面实施国家赋予的120项试点任务,累计形成169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在广西复制推广,其中54项全国首创,7项获海关总署批复备案,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高水平开放彰显广西活力
五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围绕面向东盟、沿边开放特色,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这里汇集了来自东盟的商家、厂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源配对、政策解读、小语种翻译、公司注册等一系列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多领域、深层次合作迈向新阶段。” 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副总经理卢春梅介绍,该企业将在商贸、文化、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作用。
“数字化平台作为面向东盟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跨境征信合作和产业数据融合,在双边法律框架下,为国内外政、银、企跨区域交流及合作提供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市场化征信服务,便利了双边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业务。”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李珩说。
在推动制度型开放方面,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已入驻69家机构,涵盖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设立中国—东盟庭审中心。
在打造面向东盟的开放前沿和窗口方面,依托中马“两国双园”合作机制,发挥钦州港、关丹港海铁联运物流通道优势,建设中西部地区以及面向东盟的再生原料枢纽港;依托中银香港等金融机构,组建全国首个面向东盟的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立广西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数据出海”运用到东盟国家农业监测、信息发展等领域。
在推动沿边地区开放创新发展方面,围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劳务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开发。创新“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改革和进境水果“分层查验+承诺提离”等模式,广西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额从2020年的177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64亿元,年均增长19.9%;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规模五年来稳居边境省区首位。推动恢复跨境劳务合作试点,破解中越边境用工难问题。
数据显示,五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以不到自治区万分之五的土地面积,累计实现自治区37.5%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8.5%的外贸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55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23亿元,年均增长26.2%;税金收入由2020年的4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8.3亿元,年均增长43.4%。
先行先试打造改革样板
破难题,激活力。广西自贸试验区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通堵点、提效率,“敢为人先”实现多个全国性“首个、首趟、首票、首笔”,制度创新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在企业办事越来越便利,我们管理也越来越方便了,制度创新功不可没。”钦州港片区行政审批局审批服务中心现场办结岗主管杨振宁道出心声。
“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可以对陆地口岸、装卸作业、场位堆存等多个场景进行实时管控,大大提高了通关的效率。”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保税区运营部副部长李思东说。
在政务服务方面,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南宁片区推出“免审即得”实现“准入即准营”,实现一次承诺即可领证经营,企业获得感大幅提升。自治区数据局深化一网通办,推进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双向对接、数据共享,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群众办事多头登录、多次办理的难题,其中区直业务系统双向打通率从0提升至98%,实现了企业群众常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在一体化平台上一站办理。
在通关创新方面,在友谊关口岸率先开展边检快捷通关改革,在全国边境公路口岸实现“多卡合一”作业和“一站式”通关,日均进出境车辆从980辆增长至1600辆。建设中越首个跨境智慧口岸,开通全国首趟中越中药材进口专列、全国首票进口越南榴莲、全国首票进口越南百香果等。南宁海关推行委托申报、直通运输、免到场查验等创新举措,支持东盟优质农产品获得输华准入,推动边民互市贸易从“通道经济”转型为落地加工。口岸贸易的火热,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留富于边、留富于民”。
在物流运输方面,创新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三合一”集约监管、海关监管与铁路安检平行作业等模式,推进南宁综保区至南宁吴圩机场间的“无感式通关”改革,为跨境电商企业大幅降低通关成本,打造“跨境电商+国际联运”立体式物流体系。钦州港片区集装箱“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集成改革,有效破解了钦州港非主干航线港、远洋直达航线少,海陆双向物流统筹组织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五年来,钦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64亿吨,集装箱完成2588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36550列。
在金融开放方面,创新推出“RCEP原产地证+区块链融资”的跨境金融模式;全国首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落地全国首笔NRA账户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扩大和便利人民币跨区域使用,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反哺共赢。创新中越跨境电商结算新模式,通过加强与越南清关公司合作、引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结算、联动邮政公司监管数据等方式,破解对越电商出口难结算、多次兑汇、贸易背景监管难等问题,保障了跨境电商企业的商业权益,加快跨境金融开放创新。
五年来,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突破550家,连续四年新增超百家。自治区内已有14家银行的76家机构备案成为试点银行,有117家企业被纳入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白名单,试点业务累计完成429亿元。此外,广西自贸试验区在自治区范围内全面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跨境投资业务试点。截至2024年6月末,已有23家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含1家基金管理公司)落户广西,注册资本约23.52亿美元,主要投向国内重点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高端先进制造业、跨境供应链产业、光伏和海上风电等低碳转型项目。
在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方面,建设国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超千亿元,落地中国南方地区首个锰硅期货交割仓库。实施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缩短企业退税时间,推动出口货物向北部湾港集聚。采取前置取样、口岸查验方式优化等措施服务企业开展铜精矿“保税混矿”。“政金校企协同”发展模式,解决数字经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配套不足、企业需求多元、协调管理困难等问题,实现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崛起“洼地”变身“高地”
“这五年,五象汽车生活广场深度融合‘汽车+文旅+生活’元素,呈现完整的汽车旅游生活场景和消费空间,打造沉浸式现代汽车生活服务平台。”广西物港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韦佳欣在接受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我们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联系,已打通棕榈油产业链的上下游。” 马来西亚闵和国际有限公司内审部总经理潘南达介绍,该公司将在片区打造面向东盟,背靠中国西南市场的棕榈油进口、生产、仓储物流交易中心。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广西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石化化工、新材料等5条主攻产业链。聚主体、优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与国际深度融合。
南宁片区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泰克半导体、华芯振邦等规上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产业释放出“链”式效应,目前,广西东盟信息交流中心、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南宁一号、二号卫星投入使用,西南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陆地遥感中心)揭牌成立,数字经济高地加速成型。
“企业目前有3条生产线投产,相关产品填补了广西在最新一代半导体存储领域的空白。我们将依托广西自贸试验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优势,加速打开东南亚市场。”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长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钦州港片区初步构建起石化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中石油、华谊、恒逸、桐昆等百亿元重大项目稳步推进,钦州石化产业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伟、格派、雅保等一批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动工投产,建成投产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基地、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锦峰海洋重工等一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码头全面上线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实现港口业务无纸化、快捷办理,对中国西南、中南乃至中欧班列货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崇左片区形成了以东盟特色产品加工、跨境电子信息为重点的跨境产业链,通过统筹资源、口岸和园区融合发展,以三诺跨境电子产业示范园为主要载体,片区跨境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加快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
崇左片区协同发展区凭祥生和堂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依托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政策,委托边贸合作社,从越南进口凉粉草,入境后直接运到园区加工。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的政策提高了运输效率,为公司省下了不少生产成本。此外,我们还享受了9%的税费减免以及厂房免租政策。近三年,公司实现了可观的销售收入。”公司总经理胡建红说。
广西竣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戊阳表示,片区的区位优势、政策环境以及越南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吸引公司落户于此的重要因素,不仅增强了公司产品的成本优势,还为公司对接东南亚水果资源、拓展产品品类、延长生产加工周期等带来诸多便利。
协同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拓市场、强联动,收获丰。
强化向内联动。2023年1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南宁、钦州、崇左、北海、防城港设立广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区,推动与自贸片区创新协同、政策协同、发展协同。
加强向外联动,服务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成立粤桂琼自贸试验区(港)联盟,共同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强港航合作。联合云南、黑龙江、新疆等自贸试验区深化沿边开放,与云南推出跨域合作“一站通”海铁联运新模式,促进双向物流更加便捷畅通。
集成国家开放平台,协同发力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海铁联运体制机制创新,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暨全球首个U型工艺全自动化码头,中铁联集钦州中心站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海铁联运实现无缝衔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朋友圈”拓展到18省72市152个站点,通达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3个港口。
“北部湾港逐年增加的直航航线和自动化码头的建立,使作业效率提升、交期缩短,为企业稳定和开拓海外市场助力。” 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物流部关务主管周菊介绍,该公司从印尼、泰国、越南进口木浆、淀粉、木片等部分原材料,白卡纸产品已出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砥砺前行长歌奋进。“五年来,在高质量建设广西自贸试验区的道路上,我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边探索边前行,致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下一个奋进的五年,同样值得期待!”广西自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迈向新征程,广西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持续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商事、仲裁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协同发展区,加快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经营便利地核心区。
(文章摘自:https://www.comnews.cn/content/2024-10/25/content_4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