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时令,是一年当中万物生长的时节。6月5日下午,一场以“弦歌琴韵”为主题的芒种雅集在东盟校区八桂书苑举行,同学们一起听古琴、吟唱经典、香囊手作,共同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琴赋》中记载:“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古琴淳和淡雅、清亮绵远,其音色宛如太古之音,苍苍渺渺,于一虚一合间尽显玄秘之奥妙。雅集开场,一首经典的《平沙落雁》悠扬流畅,其声调宛若时隐时现的雁鸣,意境既苍茫恬淡又生趣盎然,静动相融,令听者沉浸在寥阔旷达的文学意象里。另一首《忆故人》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传递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在古琴老师的倾情演奏下,同学们不但体验到了古琴其细腻婉转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于古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琴史声歌》中有:“歌者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弦歌作为抚琴而歌的演唱形式,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发挥了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同时又与声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活动中,弦歌老师在古琴的伴奏下,现场吟唱了一首《蒹葭》。空灵的琴音辅之于清远嘹亮的歌唱,《蒹葭》特有的韵律感在弦歌的演绎下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呈现。在弦歌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也加入到《蒹葭》的集体吟唱中。一首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典作品,通过当代年轻人的反复传诵,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端午将至,本次雅集还安排了香囊手作的环节。香学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香囊的历史背景、制作技艺以及不同香料的功能和特点,在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同学们开始尝试香囊的手作,从选择花布、缝制成型、填充香料到收尾缝合。随着一个个花色各异的香囊在手中诞生,同学们不但体验到了手作的乐趣,同时对于香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本次活动以传统的雅集形式为载体,通过古琴、弦歌以及传统手作的融合体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沉浸式的雅集文化体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古琴老师在演奏《平沙落雁》

弦歌老师在吟唱《蒹葭》

香料展示

同学们在制作香囊

活动合照
(摄影:杨智斌 一审一校:刘琳 二审二校:钟曲 三审三校:万海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