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秋季学期技能进阶周期间,国际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邓菲以及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50名师生赴东兴边境口岸,开展以“沿边开放平台建设与口岸外贸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作为学校B1类专业技能强化模块项目,依托“实景真训·驻点验证”三阶九步实践教学体系,将“口岸课堂”搬到边贸一线,系统推进学生能力转化与岗位对接。
在东兴二桥口岸,学生实地观摩“消杀前置—986检查—通关放行”全流程监管体系,现场拆解口岸运作流程,对应模拟训练中积累的“业务流程+痛点标签+能力指标”案例库,实现从“知流程”到“解痛点”的能力进阶。

东兴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工作人员讲解东兴二桥的基本情况
登上“第一国门”观景台,师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内涵,完成从政策认知到战略理解的思维跃升。“站在这里,教材中的许多陌生通关场景和概念不再抽象,而是眼前的海关监管区、川流不息的货车与有序的通关流程。”24关贸1班刘绚琦如是说。

全体调研师生在东兴二桥两国领土分界线

学生们在 “第一国门” 观景台参观
东兴互市区与浮桥监管区作为“实景真训”核心场景,学生系统学习边民互市发展脉络、溯源码监管与中越共管机制,完成流程拆解与风险模拟的复合训练。边检人员的现场讲解,帮助学生打通“案例学习—实景验证—能力对标”闭环。

东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讲解浮桥贸易区的监管流程
作为“口岸课堂”关键环节,广西东兴启迪之星孵化器有限公司梁经理围绕智慧口岸与产业协同开展实景教学。课程内容对接多个真实案例与口岸课堂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解析越南咖啡进口等案例,完成“业务流程+能力指标”的映射训练。

行业专家为学生深度解读东兴口岸发展现状和前景
本次调研构建“过程+成果”双重考核机制,学生可通过获取“能力验证单”积累3项核心能力认证,赢取试岗机会,进一步强化“训—验—岗”闭环,推动EPIP“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理念落地。

企业专家(我校2008级报关专业校友)指导学生实训活动
国际贸易学院将持续深化“实景真训的场景化沉浸式教学模式,依托广西边境口岸与东盟企业资源,推进“案例库—模拟训练—能力验证—岗位对接”全链条育人机制,为国家战略与广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善跨境、能创新、可验证的高素质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人才。
(图;申正旭 胡顺宝 一审一校:陈敬萍 二审二校:邓海涛 三审三校: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