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教学

作者:徐福林 时间:2023-07-21 点击数:


为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针对性、亲和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3年7月15—17日组织学生赴桂林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教学。

在桂林全州县,学生来到位于凤凰乡与绍水镇交界的湘江战役大坪渡口、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聆听湘江战役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学生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周梵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讲思政课

在桂林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罗津源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向学生讲述毛竹山村的“蝶变”。她向学生介绍毛竹山村贫困的过去,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基层治理的开展。在过去,毛竹山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普遍困难,民谣“泥砖房,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是过去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村党小组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小组+理事会+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通过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示范带动,逐渐成为全县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和远近闻名的富裕模范村。她向学生阐明,毛竹山村走上致富之路,基层党组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关键;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教学的最后,她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怀着“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抱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

罗津源在毛竹山村讲思政课

本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社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撰稿:徐福林 摄像:韦战

一审一校:杨芳芳 二审二校:张燕 三审三校:梁芷铭